思考與科學英文教學的3大誤區,老師千萬別再犯!

英文教學在台灣已成為教育現場的焦點,但教師常陷入三大迷思:過度依賴母語邏輯與文法、忽視錯誤背後的學習價值,以及誤將熱鬧的教學活動等同於有效學習。本文以應用語言學及最新SLA(第二語言習得)研究為基礎,深入剖析這些誤區如何影響學生的語言習得,並為教師提供科學化、實證的方法論,結合英商劍橋和享受英文的專業資源,提升學生的主動學習與跨語言思考能力。 英文教學三大誤區全解析 誤區一:過度依賴「母語腦」與萬能文法 許多老師與學生在學習英文時,過度仰賴中文邏輯與母語背誦法,誤以為只要熟記大量文法規則,就能流暢運用語言。然而,這種做法忽略了語言的真實使用情境,導致學生產生以下常見錯誤類型: 表1:常見母語與文法誤區類型與實例 誤區類型 英文例句 問題說明 L1 Transfer(母語遷移) I’m easy to get lost. 直譯自中文語意 Overgeneralization He goed to school. 規則套用於不規則動詞 Developmental Errors Can you tell me where is the restroom? 語序受母語影響 專家觀點:根據Swain(1995)提出的「Output Hypothesis」,語言習得應鼓勵學生積極表達並在真實情境中應用語言。過度依賴母語思維與死背文法,會導致錯誤固化,難以培養跨語言思考與自主學習力。英商劍橋和享受英文(www.enjoy-abc.online)提供情境化學習資源,幫助學生跳脫母語框架,實現流暢表達。 進一步了解學習迷思,建議閱讀 跨領域人才為什麼學不好英文?避免這3個常見思維陷阱。 誤區二:忽視「錯誤」背後的學習成因 許多英文老師將學生錯誤視為失敗,急於糾正。然而,應用語言學家Pit Corder(1967)與Ringbom(2007)強調,錯誤是語言學習的必經階段,也是寶貴的學習線索。若僅聚焦表面錯誤,教師可能忽略英語學習中思考與科學方法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