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假計算怎麼算不會出錯?2025年企業HR必懂的3個實用公式

2025年,年假計算成為企業HR必學的核心課題之一。本文以新聞深度解析方式,整理三大年假計算公式(週年制、歷年制比例計算、離職折現),讓HR及勞工能輕鬆掌握新法規變動,並透過圖表、案例,一次理解常見年假規定、Q&A及違規罰則。掌握本文,能大幅降低年假計算錯誤,保障雙方權益。
2025年年假規定總覽
勞基法規定:年資對照年假天數
根據《勞動基準法》第38條,年資對照的年假天數如下:
年資 | 年假(特休)天數 |
---|---|
滿 6 個月未滿 1 年 | 3 天 |
滿 1 年未滿 2 年 | 7 天 |
滿 2 年未滿 3 年 | 10 天 |
滿 3 年未滿 5 年 | 14 天 |
滿 5 年未滿 10 年 | 15 天 |
滿 10 年以上,每 1 年增 1 天,最多 30 天 |
重點提醒:
- 特休為「有薪假」,不可折抵或刪減。
- 特休未用足,「公司不得沒收,必須折算工資給付」。
- 建議深入閱讀 特休計算你做對了嗎?5個常見特休計算錯誤 以避免常見計算錯誤。

~ 解鎖語言新世界 ~

想要流利說外語?Enjoy ABC 幫你輕鬆達成目標!
✔ 個人化學習路徑:量身打造,適合你的學習速度。
✔ 互動式課程:遊戲化設計,讓學習充滿樂趣。
✔ 隨時隨地學:手機、平板,隨時開啟語言之旅。
年假計算實用公式與制度基礎
什麼是週年制、歷年制?HR計算年假必備基礎
企業年假計算主要分為「週年制」與「歷年制」兩種制度,攸關員工特休獲得時點與折算模式:
- 週年制:按員工到職紀念日核給特休,例:2023/8/15入職,2024/8/15前滿半年有3天,滿1年有7天,每到一輪週年即時核算。
- 歷年制:全公司統一以1/1-12/31(或會計年度)為週期,入職首年按比例折算,下年度依實際年資核算。適合大規模或流動率高企業。
制度 | 計算起點 | 特休給予時間 | 特點 |
---|---|---|---|
週年制 | 員工到職日 | 每滿週年依規定增給 | 個別給假,計算公正 |
歷年制 | 每年1/1起 | 年初按比例給予 | 管理方便,人數多時適用 |

2025最新三大年假計算公式詳解
公式一:年資計算公式(基礎年假天數)
公式: 年資對應特休天數 = 依表格對照年資對應之天數
年資 | 特休天數 |
---|---|
滿6個月~1年未滿 | 3天 |
滿1年~2年未滿 | 7天 |
滿2年~3年未滿 | 10天 |
滿3年~5年未滿 | 14天 |
滿5年~10年未滿 | 15天 |
10年以上每1年加1天、至30天 | 最多30天 |
重點:滿6個月立即享有,每滿週年重新計算年資,需於新年度或週年日主動核算。
公式二:曆年制特休比例折算公式
公式: 年假天數 =(年度內年資滿1年以上的月數/12) × 當年度年資特休天數
入職月份 | 2025年度特休 | 2026年度特休 | 說明 |
---|---|---|---|
4月1日 | 0天 | 3天×(6/12)=1.5天 | 首年未滿半年無特休 |
7月1日 | 3天×(6/12)=1.5天 | 7天×(12/12)=7天 | 滿半年比例給予 |
提醒:首年與跨年度皆須按比例折算,小數點進位方式公司應公告清楚。
公式三:離職/特休折現公式
公式: 折現金額 = 未休特休日數 × 日薪
薪資類型 | 日薪計算方式 |
---|---|
月薪制 | 上月月薪 ÷ 30 |
日薪/時薪 | 當天日薪或工時薪資 |
範例:小明月薪39,000元,未休4天假,折現=39,000/30*4=5,200元。

HR年假管理常見問題Q&A
員工請特休,企業可以拒絕嗎?
依法特休請假權屬員工所有,雇主原則上不得拒絕。但如多名員工同時申請,可協調調整,但須說明合理緣由。
特休假可否延到下年度使用?
可。未休完可延至次年,仍未用畢需折現給付。須於年度內公告並協議延休辦法。
週年制與曆年制哪個較佳?
週年制強調個人公平,曆年制便於大規模管理,各有利弊。須依企業規模與性質選擇。

2025年HR不可不知:年假管理違規罰則
依2025年新制,若HR未落實年假計算及給付,最高可罰新台幣100萬元。特休換錢成員工主張權益重點。建議HR於年度交接、員工離職或晉升時,務必重新核對年資與特休。

隨著「年假計算」及相關勞資爭議日益受重視,2025年企業HR必須熟悉各項計算公式與制度、靈活運用、主動複查員工年資與假別。
建議定期檢核制度配套,於年度初或終止勞動契約時即時辦理特休日數與折現,確保員工權益並強化企業人資管理,締造勞資雙贏。
~ 旅行者的語言神器 ~

準備出國?Enjoy ABC 讓你輕鬆學會旅行必備語言!
✔ 實用短句:點餐、問路,馬上開口說。
✔ 文化小知識:融入當地,旅行更精彩。
✔ 離線學習:無網路也能隨時複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