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習趨勢】台灣學生如何與 AI 共學?教育現場真實轉型中:你必須避開的3大迷思
隨著 生成式AI技術在台灣教育現場迅速推展 ,從教材資源到師資強化,AI已重塑教學與學習的日常。本文深入解析 AI共學模式、教師轉型、學生素養及家長三大迷思 ,結合最新政策現況、表格分析和實用建議,幫助你正確認知AI在教育中的角色與挑戰。 台灣學校AI共學現場觀察 直播共學落實本土語文 教室AI應用步步進逼 教育部自110學年度起推動「國中小本土語文直播共學計畫」,截至113學年度已累積246所學校、超過4000位學生參與。此計畫有效解決偏鄉地區教材資源及師資不足,老師們更開始在課堂中導入AI生成內容(AIGC)與互動遊戲,提升學習成效。結合錄音、配對遊戲、句型填空等電子化教案,學生無論地點皆可高效學習,教師也能更輕鬆創備教材。 (延伸閱讀:相關 教育政策變動) 教學五大AI實踐模態 模態編號 模組名稱 參與成員 主要特點 1 適性差異化學習支援 學生/教師 AI調整教法,個人化學習路徑 2 智慧教學資源 教師 AI協助備課,產出多元教材 3 教育行政自動化 行政人員 AI自動生成計劃、線上管理 4 學習進度追蹤與評估 師生 AI追蹤與回饋 5 專業發展與教師培訓 教師 AI助教,促進教師終身學習 AI的五大教學模態,讓學生獲得個性化、多元化體驗,也明顯分擔教師壓力。 台灣教育現場 AI 應用 SWOTA 分析 成員 優勢(S) 弱點(W) 機會(O) 威脅(T) 教師 個人化教學、節省時間 需持續學習新技術 拓展教學創新範疇 過度依賴技術、學術誠信問題 學生 動機提升、學習效率高 依賴AI弱化基礎力 多元自學資源新契機 隱私與公平危機 行政人員 決策效率強 資訊素養落差 加強政策精準 管理壓力升高 AI帶來效率與資源擴增,同時帶來新挑戰,需各方共同學習。 教師端真實轉型經驗 教師如何與AI協同教學 生成式AI進入教室,教師從傳統傳遞者,轉型為教學發展與引導者。越來越多老師 利用AI工具分析學生學習歷程、自動批改評量,針對個別差異調整課程內容,讓精緻教學落實,同時有更多時間激發學生討論與創意思辨。 教師專業成長的AI路徑 中央與地方全面推廣 教師AI素養職前及在職培訓 ,內容涵蓋AIGC工具、多模態設計以及AI倫理課程,讓校園教師社群行成「互助網」共同開發教案。 行政支援與校園AI政策制定 AI普及推促學校政策進步,強調 制定數位教學/AI使用指引、保障學生隱私與誠信。多校將作文作業分「校內手寫」及「回家AI輔助」型態,行政面則推行學習歷程檔案自動化,提升管理效率。相關趨勢可參考 國中教育趨勢。 AI不只轉型教學,更是校園政策管理的新一環。 學生端AI學習模式與素養挑戰 學生共學新日常:AI是「筆」非「腦」 學生利用AI協助寫作、練習語言和數理分析成常態。現場教師普遍強調:AI僅為輔助工具,關鍵仍在學生自主思考與創造。如寫作時,AI能協助結構整理,但真正內容與見解須學生主導。 面對AI的兩難:自主學習與誠信考驗 隨著AI普及,部分學生可能傾向「全權交給AI」,導致學習深度降低。 專家建議應培養檢核及批判AI答案的能力,強化數位公民素養與學術倫理,這也是課綱與現場教學加強重點。 學習資源均等與偏鄉挑戰 政策推動「班班有大屏,一生一裝置」,提升AI學習設施普及率,但偏鄉地區迫切需要更多設備與專業師資支援。教育部推動「共學聯盟」共享教案資源,致力縮小城鄉差距。更多針對 教師資源挑戰,值得家長與教育從業者參考。 學生端的自律能力與數位素養,是AI教學時代新挑戰。 家長與社會應認清的AI教育三大迷思 迷思編號 迷思內容 正確觀念…